首页 |
|
一、事件经过和主要问题
宁波口岸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枢纽,面临着日益复杂和多变的营商环境。受全球经济波动、国际贸易政策调整以及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宁波口岸的进出口贸易遭遇了一定程度的挑战。例如,货代行业存在“炒箱”、黄牛恶意加价,运价飙升现象频发,导致企业的物流成本大幅增加;报关环节存在人为制造收费名录的问题,增加了企业的报关成本;船代在疫情期间与船东、港口、监管单位的接洽不顺,导致船舶作业效率下降,影响了货物的及时转运;堆场管理也存在问题,港区外落箱费用高涨,部分堆场甚至炒作价格,进一步加重了企业的负担。这些因市场环境不透明产生的乱象,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还影响了口岸的营商环境。
面临着日益复杂和多变的营商环境,亟需通过信用管理的手段来提升市场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宁波市人民政府口岸办积极创建了宁波口岸领域企业信用评价,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结合政务与市场信息构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宁波市2800余家口岸领域企业进行精准“画像”,评价企业占全市行业活跃企业的90%以上,现已实现企业信用档案的动态监测分析,为行业分类分级监管提供重要依据,为进出口贸易的稳定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宁波口岸营商环境。
二、创新举措
为提高宁波进出口贸易市场竞争力,规范市场行为,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宁波市口岸办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信用体系建设的号召,依托业务协同、数据互通、指标动态为核心的一体化宁波市口岸领域信用评价平台和信用管理平台,积极探索口岸信用评价体系在口岸营商环境中的应用。
(一)搭建政企联动保障机制
宁波市口岸办联合市市场监管局,会同市发改委、市交通局、市税务局、宁波海关、宁波海事、浙江边检等有关单位,协同宁波航交所、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组建政企联合的宁波市口岸领域信用建设工作小组,以建成融合高效的精准监管机制为重点,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全过程,着力提升交通服务质量、集装箱流转、收费公示、货物通关等行业管理的重点领域,切实提升监管效能。
(二)打造“数字信用”专业平台
根据数字化改革总体要求和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需要,全面推动信用数字化改革,建设“四横四纵”的数字化信用体系总体架构。依托业务协同、数据互通、指标动态为核心的一体化宁波市口岸领域信用评价平台和信用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打造集信用数据获取、指标建设、信用申报、评价评级、分级监管、信用场景应用等功能于一体的专业数字化信用平台,实现企业信用的数字化管理和应用,进一步推动口岸信用数字化改革和发展。
(三)构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行业特点,建立口岸领域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紧扣社会关切,以“公平合理、简便管用、数据可取”为原则,科学设置各类企业的评价指标和权重,基于浙江省531X公共信用评价数据、省交通信用相关指标、企业经济指标数据、企业历史信用数据、市级层面政务数据,从基本情况、金融财税、经营能力、遵纪守法、社会责任等方面开展企业信用综合评价。口岸领域企业信用评价实行千分制,信用等级分为优秀(A)、良好(B)、中等(C)、较差(D)、差(E)。
(四)推进信用信息互联共享
在省、市信用中心的支持下,宁波口岸领域企业信用项目作为531X公共信用试点项目,与省信用信息中心、信用宁波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实时获取531X公共信用得分及失信行为信息。项目积极响应宁波大数据中心数据共享“百日攻坚”行动,实现数据分级分类标签化管理。推动信用评价等级在“信用宁波”“信用浙江”平台进行共享展示。
三、工作成效
(一)参评踊跃,信用评价获市场认可。宁波市口岸领域企业信用评价活动自2014年起,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2023年度参评企业数量突破2800家,10年以来年均增长38.6%,评价总数达到2807家。其中,国际货运代理企业2483家、国际船舶代理企业34家,报关报检企业235家,仓储堆场企业55家。初步评价结果为A类企业258家,B类企业1069家,C类企业1368家,D类企业82家,E类企业30家,评价结果呈正态分布趋势。并受到了中央文明办及中国信用研究中心领导和专家的肯定,项目场景在信用中国、新华信用网、宁波日报等权威媒体上专题刊登,影响力不断扩大。
(二)扶优限劣,推进分级分类监管。按照“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原则要求,协调推进A类、B类企业海关、边检、海事一次性联合检查;对接海关推进国家“放管服”改革,推进查验免收费措施切实落地;通过快速通关、优先装卸等便利化手段,提升企业作业效率及政府监管效能,切实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为行业内254家A类企业提供集聚区优质房源推荐及相关政策支持、品牌推广服务,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并预警公布企业失信行为570余条,涉及问题企业260家,企业诚信守法和自律意识明显增强,外贸经营秩序明显改善,有效提升了宁波口岸的服务质量和效率,为外贸企业创造了更加优良的营商环境。
(三)影响扩大,赋能企业上下游决策。口岸评价结果的公示,促使上下游以及外地企业能快速锁定优质合作企业、判定合作伙伴的可靠性,从而优化口岸供应链管理,为宁波进出口贸易企业提供坚实的保障,项目成果作为企业合作与交易的重要先决条件,相关案例在“诚信万里行”主题活动中获专题报道。例如,宁波申洋物流有限公司、宁波简达报关有限公司负责人均表示,企业获得A类信用评价后,公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了显著提升。许多本地和外地的合作伙伴在口岸信用平台中了解到公司的信用评价等级后,都表示出了极大的信任和合作意愿。不仅为公司带来了更多的业务机会,还促进了供应链合作关系的紧密和高效。
(四)信用+金融,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以建成融合高效的精准监管机制为重点,推动口岸领域信用监管融入事前、事中、事后业务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建立“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模式,着力提升集装箱流转、收费公示、货物通关等行业管理的重点领域,赋能交通上下游企业,提高交通服务质量,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创新以“信用+金融”服务为特色,协同银行、保险、行业平台以开展信用信息深度融合为基础,推出“海运贷”“物流贷”“口岸云贷”等产品,以实现银企融资供求对接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产品,降低口岸领域企业融资成本,加速企业转型升级。
四、社会影响
一是加强口岸监管效能。宁波市在口岸领域推行企业信用评价工作,显著加强了口岸的监管效能。通过信用评价,监管部门能够更加精准地识别企业的信用状况,从而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这不仅提高了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减轻了企业的负担,营造了更加公平、公正的口岸营商环境。
二是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口岸领域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为口岸领域的营商环境优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信用良好的企业在通关、检验检疫等方面享受到更为便捷的服务,有效缩短了货物通关时间,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不仅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还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了口岸经济的繁荣发展。
三是提升企业诚信经营意识。通过信用评价,企业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自己的信用状况,进而提升诚信经营意识。企业为了维护良好的信用记录,会更加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规范经营行为。这不仅有助于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还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有助于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通过公开透明的信用评价,社会公众能够更加方便地了解企业的信用状况,从而增强了对企业信用状况的关注度。这不仅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诚信意识,还为其他行业领域的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