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用应用 > 典型案例 > 新华信用杯优秀案例 > 第六届 “ 新华信用杯 ” 获奖案例
桐乡市创新“三治信农贷”推进信用实体化 助力农户创业致富

一、构建评价体系,实现多方推进、多维评信

一是组织“问信”。针对农民反映比较集中的创业、生产、建房、就学、娶亲等资金需求问题,由市委组织部牵头,11个镇(街道)、211个村(社区)分别与桐乡农商银行签订党建联盟协议,创设“三治信农贷”服务专区。实施网格化管理,专职网格员以农商银行员工为主,兼职网格员由三治融合体系中的网格员担任,聘请各村党组织书记担任联络员,组建以党员、三小组长等基层骨干为主体的先锋服务队。目前,全市共划分网格802个、党群服务中心261个、农商银行丰收驿站49个、助农服务点177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7203名。

二是精准“立信”。根据《桐乡市三治融合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结合银行贷款征信要求,划定“六无三不准”授信底线,即“无违法违纪、无不良品行、无违反村约、无高息借贷、无过度融资、无负面征信”“不准出借他人、不准用于购房、不准流入股市”,将老赖、炒房族、投机客、违法者等列入“黑名单”,对信用情况、道德品行良好,带头作用明显的群众,增加授信额度,优惠贷款利率,树立重信守法向善的导向。

三是三治“评信”。依托三治融合体系中“一约两会三团”(即村规民约;百姓议事会、乡贤参事会;百事服务团、法律服务团、道德评判团)的组织架构,创新贷前信用评定机制,关口前移,使征信评级在银行审核之前基本完成。其中,“村规民约”为“评信”的基本依据,“道德评判团”根据“六无三不准”标准和村规民约遵守情况提出可授信群众建议名单,“百姓议事会”根据名单提出建议授信额度,“百事服务团”和“乡贤参事会”参与走访调查、服务核实、跟踪指导、情况反馈,“法律服务团”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保障。

二、强化引擎支撑,实现一证立信、一卡通办

一是网上“审信”。发挥金融科技优势,应用移动互联、大数据、人脸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职责明确、运营高效的信贷运行服务体系。信贷过程按照“八步管理流程”法,经过初始评议、公议授信、组织审定、银行授信、金融指导、自助办贷、用信评估、后续服务8个环节,通过网上流转自动完成“审信”流程,村民仅凭一张身份证就可以完成从申请、评议、授信、放贷、取款的全过程。

  二是智慧“授信”。农商银行根据各村“三治”评议结果,以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为依托,整合公检法、社保、市场监督、税务等单位信息资源,自动导入“丰收互联——三治信农贷”诚信体系数据库,实现授信、贷款、提现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一体化运作,授信额“一次核定、三年有效、循环使用、随借随贷”。一旦授信完成后,村民依托一证立信体系,凭身份证还可查询自身信用指数、可贷额度。

  三是刷脸“取信”。整合“金融市民卡”社会保障、银行金融、公共服务等功能,推动实现网上自助放贷提款。已经获得授信的农户有贷款需求时,只需通过金融市民卡在手机银行、掌上APP或网上银行在线登录申请,“刷脸”就能获得贷款资金,24小时营业、随借随还、“0”秒到账。截至三季度,“三治信农贷”累计发放17636户,共计46.15亿元。通过身份证和个人征信查询机,村民还可打印个人征信报告,即个人信用行为的“经济身份证”,实现自我“取信”。

三、推动信用富民,实现精准帮扶、抱团发展

  一是用好“资信”。搭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平台,依托农副产品信息网、农民信箱、“三治信农贷”微信群等载体,统筹运用党建组织资源、农商银行信贷资源、涉农部门政策资源、市场供需资源,实现信息共享、致富对路。实行信息实时通报、定期联席会商等五项机制,及时研究和解决“三治信农贷”推进中的资金使用和增值问题,确保贷款资金稳妥可靠。

  二是合力“守信”。健全金融惠农服务长效机制,做好用贷服务、贷后评估、创业指导等工作,市镇村和先锋服务队围绕开展“三服务”活动,采取面对面帮、手把手教、先行者带等方法,帮助群众用好“三治信用贷”。市农业农村局45位“党员硕士团”农技专家每周下村指导,农商银行780余名业务骨干每天入户走访,授信一户、指导一户、满意一户,让“三治信农贷”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截至今年三季度,已累计走访176个行政村农户12户。

  三是普惠“诚信”。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新型职业农民等经营主体发展。对双带能力强、发展潜力大、信用度良好的农民群众,将贷款额度提高到50万元。对困难群众主动上门落实利息优惠减免、灵活还款方式等帮扶措施,积极解决困难家庭生产生活需求。注重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发展,授信“聚晟创业园”(市32个行政村抱团发展项目)4000万元,每年带来村级经常性收入1000多万元,可为30个经济薄弱村每村每年增收3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