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用应用 > 典型案例 > 浙江省应用场景获奖案例 > 2022年信用数字化改革应用场景示范案例
长兴县打造“安骑+诚信”新模式 开启“数智+共治”平安路

一、场景介绍

2021年以来,长兴县公安局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找准骑电动自行车未正确佩戴安全头盔小切口,充分发挥诚信治理优势,试点安骑+诚信数字治理场景应用。系统上线以来,路口囤积警力和志愿者的人力成本大幅降低,骑行电动自行车头盔佩戴率明显提升,骑行人头部重伤的交通事故不断下降,平安骑行治理成效初步显现。

二、主要做法

(一)模型构建、数据归集及指标体系设计

1以问题解决为导向,渐进式推进技术迭代。围绕找到车确定人两个关键环节。

一是立足应用搭好架构。开发非机动车违法识别数据系统,在全县15个乡镇(街道)安装前端感知设备110套,实现全县范围全覆盖,打造一舱两端应用终端,县、乡、村三级安骑数据交互的基本应用架构已经完成。

二是立足问题调整算法。基于实例分割技术的人工智能开发平台,在做好人骑车算法识别后,针对骑车戴帽子、额头刘海、骑自行车(三轮车)等多种容易混淆情形,不断在算法上攻克,目前识别精准度已达98%以上,实现精准找到车

三是立足效率优化体验。紧盯用户体验不断优化,网格终端对见不到人、非本辖区居民、无法联系等处理模块不断调整完善,人脸识别正确推送率达100%,同时充分利用场所码扫码数据,获取违法人最新使用号码,便于短信提醒及村社区联系,实现高效确定人

2以数据归集为抓手,螺旋式推进违法清零。围绕找路径归数据两个关键内容。

一是构建“CIG”平台下的数据流通闭环。依托长兴县大数据管理平台的集成数据支撑,打通社保、医保、企业、户籍、交通等数据壁垒,联通安骑和网格员日常工作使用的治惠掌心APP”数据通道,实现了自主推送更新和数据闭环管理。

二是构建“141”体系下的数据管理闭环。主动嵌入“141”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县公安局情报指挥中心将前端感知数据分类后推送至乡镇(街道)四平台,四平台按照偶尔违法、频繁违法、屡教不改分类施策推送违法行为人、网格员或民警手机端进行落地,形成县、乡、村三级管理闭环。

三是构建分层分类下的社会治理闭环。以再次触网违法为评价标准,对于偶尔违法人员进行现场语音提醒和短信提醒,自主改正率67.84%;对于频繁违法人员上门告知劝导,改正率达88.49%;对于频繁违法后仍不改正的由交警进行处罚,改正率达68.41% 

3以诚信建设为基石,分层式推进长效治理。围绕谁应用怎么用两个关键场景。

一是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充分利用诚信作为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重要性,把安骑+诚信体系建设作为全县2022年乡镇(街道)社会治理数字化改革一号工程来推进,通过分类赋分、月晒季考,全面压实村居自治主体责任。

二是建立结果运用机制。与县文明诚信档案管理系统的数据打通,将安骑纳入信用出行场景运用主要指标,由于安骑数据精准性和时效性强,村居对其纳入文明诚信档案普遍欢迎,通过文明诚信档案扣分、文明诚信示范户评选等结果应用,安骑德治效果不断强化。

三是建立失分修复机制。定期组织未正确佩戴安全头盔扣分人员参与交通出行文明劝导、劳动一小时、文明出行宣传等志愿活动。按照参与时长给予文明诚信档案失分修复,逐步实现安骑数据运用从行政管理的终点变成诚信社会打造的起点。

(二)应用结果数据反馈到省、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情况

安骑系统与县文明诚信档案管理系统和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实现数据打通,以季度为周期,将骑行人员的文明诚信分反馈至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形成数据闭环管理。

三、应用领域及成效

一是开启了数字治理的平安路。安骑系统通过前端数字设备抓拍和后端数据处理能力,运用数字智治,对不愿佩戴头盔的违法行为进行分级递进式的教育和处罚。通过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大协同,让全社会参与到解决小小头盔这个问题中来,形成了大家共治的良好氛围。

二是提升了群众出行的安全观。在数字赋能下,安骑+诚信的有机结合让智治不唱独角戏,实现了从要我戴我要戴行为上的良性转变,更是实现了从制度约束道德自觉思想上的跨越,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交通法治意识、文明意识、安全意识,让出行安全入脑”“入心

三是拓宽了社会治理的新路径。安骑+诚信场景应用实施以来,我县通过安骑管理平台下发偶尔违法人员12402人,自主改正8413人,自主改正率达67.84%;下发频发违法人员3989人,经村社区教育提醒改正3530人,教育改正率达88.49%;下发屡教不改人员459人,其中交警处罚314人,处罚改正率达到68.41%。通过三类违法人员分类处置,违法人员改正率达到97.18%,实现了违法人员的闭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