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商业预付卡是一个典型的信用应用场景,在减少现钞使用、便利公众支付、刺激消费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与此同时由于监管不严、违反财务纪律以及缺乏风险防范机制,也严重扰乱了税收、财务管理秩序和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为此上城区以信用信息数据为基础、以信用评价为导向、以预付资金监控为手段、以信用治理为目标,探索搭建预付卡数字化信用监管服务平台“e付保”。
一、联通信用信息,夯实商户信用治理基础
上城区的“e付保”平台分层次整合构建商户信用信息体系。首先将商户在工商、信访、税务、法院判决、社保、银行资金等政府和金融机构的10项关键数据进行整合,构成了“e付保”平台的基础信用数据。其次将政府部门的线下监管走访、街道社区的日常查访以及城管部门的随机暗访等信息整合起来,成为“e付保”平台的拓展信用信息。再次利用上城区数字设备以及数字技术,整合视频等数字信息,成为“e付保”平台的补充信用信息。
上城区按照行业与归属街道分类,发卡商户由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属地街道负责督促入驻“e付保”,再由各行业主管部门审核商户登记信息,给商户发放预付码。此外,在发卡备案方面,还建立了发卡企业信息连接机制,规范发卡。通过商务预付卡的业务流程,不断的保证商户信用信息的质量。
二、规范信用评价,提升商户信用治理效能
哪家店信用度更高,在进行预付式消费时风险相对较小呢?此类疑问通过“e付保”都能得到明确解答。
“e付保”平台利用较为扎实的信用信息基础,构建了发卡商户评价指标体系。信用评价模型以公共信用信息为底座,涵盖税务、工商、城管以及人社等信用信息;同时将商户在生产经营中的良好行为信息、不良行为信息作为评价的核心;最后纳入商户市场交易中的投诉信息作为补充。借助算法模型,最终形成较为全面客观的三色商户信用等级,即“绿码——理性充值,黄码——谨慎充值,红码——禁止充值”三色预付码。与此同时形成预付卡风险预警监测机制,实现风险“即时感知”。
三、拓展信用应用,巩固商户信用治理成果
(一)信用监管:“e付保”充分运用跨部门大数据,加强预警防范。
各行业主管部门可以通过"e付保"获取各自行业的发卡信息,平台算法会全覆盖、全天候、全自动监测,以数字化智能监管手段解决了预付卡纠纷后知后觉、监管滞后等问题。政府监管部门以信用评价结果为导向,在监管中试行差别化的监管体系,对信用良好的商户真正实现无事不扰。
(二)信用融资:“e付保”建立了发卡企业信息连接机制,规范发卡。
发卡主体尤其是小微商户存在融资难、顾客黏性不足等痛点,因此有强烈低成本发卡融资的冲动。但因自身实力等原因存在信息不透明、预收资金无保障等缺陷。
为解决预付卡发卡乱象,该平台实现领码、充值、耗卡等“一条龙”服务,并公示省市备案及诚信经营商户信息名单,消费者可以通过预付码查验商家工商登记信息和预付卡消费记录。
(三)信用调解:“e付保”可实现“一键投诉”功能。
在“e付保”的纠纷化解模块创新性加入了企业和解功能,发起投诉后3个工作日,平台会先在商户端予以提醒,先由商户与消费者协商和解。如消费者不同意和解方案,这1起投诉件将通过智能算法自动分单至相关部门,有效提高预付卡纠纷化解、行政执法效率。“‘30%存管+70%保险’,纠纷化解自动派件,向商户免费提供客户管理系统,这些都是我们与其他同类平台相比的优势之处。”上城区商务局负责人表示。
2022年,上城区单用途预付卡监管服务平台已与杭州市发改委“通用信用核查”完成对接,并对预付卡商户进行风险数据巡查。平台已在上城区湖滨、清波、采荷四季青等4个街道试点运行,截至10月底,预登记商家856,正式入驻商家331家,流水170余万元。上城区成立预付卡消费纠纷“一件事”工作专班,结合六大行政执法部门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协作的“6+X”风险防范化解模式。平台上线后,加大宣传、引导商户入驻等形式扩大普及面,以大量预付卡数据促进系统进一步智能化升级。商务、教育、文广旅体、卫健、市场监管等10余个职能部门将联动使用“e付保”,以数字化手段加强各自职责范围内的预付卡监管,合力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打造规范有序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