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一、事件经过
近年来,国家坚持改革创新,2015年国务院提出“放管服”改革,2018年中央开始“扫黑除恶”专项行动,2020年国务院提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对基层工作提出了高要求。温州市政务服务局不断深化改革,以信用建设为抓手,以“代理码”为载体,以数字化为支撑,通过“四个一”创新举措,构建“承诺—践诺—评价—应用”,实现招标代理全生命周期信用管理,促进招标代理行业自律,营商环境优化。
二、主要问题
随着改革推进,2016年以来国务院相继取消了招标师职业资格制度、招标代理行业的资质认定后,招标代理机构数量“井喷式”增长,监督部门管理难度增大;行业准入门槛降低,从业人员素质下降;管理制度不完善,招标代理卷入串标、围标等违法违规现象增多,严重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三、创新举措
(一)一企一承诺、规范执业。推行事前“双承诺”制度,招标代理进入交易平台前,企业负责人进行诚信面谈,签订信用承诺书,承诺守信守规,进行事前预警。开展业务前,项目负责人提供信用承诺书,承诺规范执业,廉洁自律,强化主体责任。把信用承诺作为执业的前提条件,将信用主体由机构拓展到人员。
(二)一库一平台、信息共享。重塑业务流程,建立统一的招标代理诚信信息库,招标代理机构基本信息、人员信息、代理业绩、奖惩情况等全要素信息录入诚信信息库,实名制认证,一站式信息采集,全市共享。变“线下”多次跑为“线上”一次跑,大大便利了招标代理企业。集约多地多部门信息,建立全市统一信用信息发布平台,集中对外发布“曝光”失信处罚信息,让失信主体“无所遁形”。
(三)一标一评价、分类监管。抓住“管企业”就是“管人”这个关键,出台了《招标代理机构场内执业行为评价办法》,开发招标代理评价系统,率全国之先建立针对招标代理从业人员的评价制度。评价由初始评价、一标一评、日常评价等三个模块组成。
入库完成后,系统自动根据信用承诺和技术能力进行初始评价赋分。代理活动结束后,实行“一标一评”。行政监督部门、公共资源管理部门登录评价系统对代理人员在招标、投标、开评、评标全过程执业行为进行“线上”评价。招标人通过手机端的链接,对代理人员在组织协调、工作效率、专业水平、程序规范、纪律作风等五方面履约表现进行“指尖”评价。日常招标代理发生严重违反公共信用行为,将由公共资源管理部门进行评价扣分。改变原有管理各自为政,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联动。评价情况自动记入“代理码”。结果对外公布,代理机构和人员分别按照一星至五星进行管理。评价越好,星级越高。
招标代理机构和从业人员评价等级分布图
(四)一码一信用、码上管理。我市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全国首创推出了电子“代理码”,一人一码,一码一信用,“代理码”作为招标代理人员电子“职业身份证”,伴随职业全生命周期。通过扫“码”,可直接查看信用评价等级以及其他全要素信用信息。
管理部门实行“码上管理”招标代理机构,二星、一星的招标代理将被暂停业务。招标人可以“码上选用”招标代理服务,五星、四星的招标代理,将优先被选用。
四、工作成效及社会影响
(一)“职业身份”认定,净化招标代理市场。“代理码”作为招标代理人员“职业身份”证明,一人一码,破解了一人在不同代理机构注册和任职的行为,有效遏制了一人经营多家代理机构的现象,清理了一批“僵尸”招标代理机构。有力净化了招标代理市场。据统计,实施“代理码”管理后,全市招标代理机构由420家减至280家,清退率达38%,大大净化了招标代理市场。
(二)“码上选用”代理,规范招标代理行为。招标人通过“代理码”选用招标代理机构从业人员,解决了招标人选代理难的问题,截止目前,我市共有300多个项目实行“码上”择优选取代理服务。信用良好的招标代理机构和人员,成为招标人优先选择的对象,从业人员注重个人执业信用建设,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目前主体诚信库中具备高级职称58人,中级职称205人,各类工程类执业资格585人。市场信用情况不断好转,五星、四星代理机构和人员数量大幅增加。招投标市场逐步规范,2022年全市工程招投标项目信访总量同比下降40.20%。
(三)信用共生共享,推进招投标大市场的形成。市县同频共振,切实解决管理的痛点、堵点和难点问题,有效提高监管效能。在统一的制度规则下,“代理码”可以跨行业、跨区域推广,直至全省、全国,助力招投标统一大市场形成。
(四)小切口大视角,跨领域治理提供实践经验。
温州先行先试,为招投标市场改革提供实践经验,为其他领域治理提供借鉴经验。“代理码”作为“信用码”,可以直接在工程建设勘察、设计、造价、施工、监理等专业中复制,也可以在司法、医疗、计财、交运、金融等实施执业资格认证的领域实践。社会信用体系逐步完善后,可探索推行公民个人信用制度,用“信用码”记录和管理公民全生命周期信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