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今年以来,杭州市建设工程招标造价服务中心(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联合杭州市交通局、林水局和园文局正式印发《杭州市工程造价和招标代理从业人员“天秤码”管理办法(试行)》,开发了“天秤码”能力信用评价系统,运用“数字+诚信”方式,实行动态量化积分、红黄绿分色分级评价,建立起工程造价和招标代理从业人员职业生涯全生命周期的能力信用评价体系。
一、改革痛点
近年来,杭州市工程造价和招标代理行业持续保持较快发展态势,但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一些深层次的痛点问题也暴露出来:
(一)在社会端,违规乱象频发
部分企业和人员存在中介不中、价格高估冒算、行业公信力不足等问题,尤其是招标造价领域从业人员在从事招标代理和造价咨询活动时有较大的自主权,违法违规行为具有较强隐蔽性,严重影响建筑市场公平公正的竞争秩序和行业健康发展。
(二)在政府端,监管抓手缺失
随着2017、2021年国家先后取消招标代理、造价咨询企业资质审批制度,行业监管重点已由原先的事前资质审批监管向事中事后过程监管和信用监管转变,由管企业向管人员转变,宽进严管、强化个人信用管理成为今后实现行业健康发展的题中之义。
二、总体目标
(一)出台管理办法,填补制度空白。目前国家、各省市对工程造价咨询和招标代理行业的信用管理主要聚焦于对企业的信用管理,对个人,尚未建立相关的能力信用评价机制。通过制定个人信用评价与管理办法,填补工程招标造价领域人员信用管理空白,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二)构建评价体系,推动多跨协同。坚持问题导向,构建适合于工程造价咨询和招标代理个人的评价体系,实现基础能力和信用表现的综合评价,对建设、交通、水利和园林绿化四大行业的电子招投标系统进行数据归集和共享,实现功能模块深度耦合、业务数据高效共享、评价成果互认共用。
(三)全面摸排信息,实现赋码覆盖。针对企业资质取消后行业企业服务事项不同源、力量底数不清晰的监管难题,全面摸排行业企业和从业人员数量、从业业绩等相关信息,建立数据驾驶舱,实时掌握行业整体从业情况,便于行业事中事后监管和奖励推优,实现人员自愿赋码、监管全覆盖。
三、改革举措
(一)三色赋码,划分人员信用等级。针对招标造价行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实施“靶向治理”,以“天秤”作为特色标识,构建招标造价从业人员“天秤码”能力信用评价体系。根据从业人员基本信息分、主体评价分、良好信息加分和不良信息扣分四大部分信用表现,赋予红、黄、绿三色“天秤码”,并对绿码人员的积分高低划分AAA、AA和A三个等级,实行“一人一码一信用”,伴随从业人员执业全生命周期。
(二)数智监管,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建立数据驾驶舱和从业信息每月滚动更新公布制度,行业监管部门可全方位了解掌握行业整体从业情况,企业和从业人员可查询下载本企业员工及个人的信用档案,激励企业和从业人员优质服务、比学赶超。同时,业主单位也可全面了解行业企业及从业人员的业绩及诚信经营情况,将选择权交给业主,由业主择优选择相应的企业和人员开展委托服务。
(三)打破壁垒,统一行业信用体系。全面考量建设、交通、水利和园林绿化四大行业间工程规模、管理体制的差异性,打破行业间固有的条块分割,统一信用评分标准,共享企业、人员和业绩信息,互认信用评价结果,建立起覆盖四大行业的从业人员能力信用评价体系,为进一步优化杭州市营商环境作出有益探索。据不完全了解,该办法是全国范围内首个跨行业的招标造价人员信用评价办法。
(四)双向评价,全面掌握执业行为。设置了40分从业人员聘用单位、业务委托单位和服务对象三大主体的评价赋分,以电子化评价方式,进一步丰富评价渠道。尤其是服务对象(即投标单位和承包单位)的评价赋分,可有效打破传统满意度评价中只有业务委托单位予以评价的单一性,改善投标人、承包人在招投标和结算审计中的弱势地位,真正实现“双向评价、双面监督”。
(五)公廉并重,守护廉洁自律亲清线。将“天秤码”信用管理与行业清廉建设相融合,启用全省首个建设工程招标造价行业廉政教育基地。基地以“初心如莲”为主题,设有“天秤码”信用评价信息动态展示、行业廉政法规、警示案例剖析、优秀企业风采展示等内容,参观人员在接受廉政清风洗礼的同时,能全面了解全市行业企业和从业人员“天秤码”排名信息,督促从业人员守好职业声誉。
四、初步成效
《杭州市工程造价和招标代理从业人员“天秤码”管理办法(试行)》已于2023年6月1日起正式执行,7月对外发布评价结果。目前,杭州市已有 2594位招标代理从业人员和4089位造价咨询从业人员开展“天秤码”信用评价,共有1702名从业人员被赋予AAA 等级绿码。
“天秤码”一经推出便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已有重庆市纪委、常州市纪委、舟山市住建局等全国各地相关单位调研考察,浙江省建设厅也已初步决定,结合住建部对浙江省试点从业人员信用评价的相关要求,拟在全省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