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用应用 > 典型案例 > “信用+社会治理”试点案例
萧山信息港小镇园区试点

萧山信息港小镇从2020年正式启动信用建设工作,同年被列入浙江省级“信用+园区”试点,信息港始终重视信用场景的打造,将信用元素融入小镇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三年多来,在省市区各级发改部门的支持与帮助下此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效提升了小镇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营造了极具活力的营商环境。

信息港小镇地处国家级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区域,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特色,聚焦发展数字经济,信息港小镇规划面积3.04平方公里,目前已打造1-10期的产业空间。这些对推动数字化改革全方位先行实践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

一、信息港小镇“信用+园区”建设背景

(一)信用资源聚拢。从2014年开园至今,信息港小镇获得了国家级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等6个国家级荣誉资质,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已连续5年获得A类考核评价。在税收方面,信息港2014年-2021年税收年均增长在212%,2021年全年实现税收40.13亿元。这些成绩从侧面体现出小镇集聚了大量优质的信用资本,从实际出发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二)产业资源聚焦。信息港小镇先后落地了4家独角兽企业、主板上市企业6家、11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引进国家级人才35名、省级人才20名、市级人才15名、院士专家工作站3家,集聚了近3万余名创业创新者。优质企业和优质人才的汇集,为信用园区的建设提供各类有效数据。

(三)旅游资源聚集。信息港小镇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各类商业休闲配套齐全。为打造“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温情小镇,小镇不断提升产城融合进程,完善小镇商业配套,以空间为载体,以创业为核心,以生活为外延,为创业者提供商业“最后一公里”的便利。小镇内的星巴克、新华书店、索菲特酒店等商配囊括了小镇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需求。旅游资源的集聚为拓展信用应用场景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二、“信用+园区建设”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萧山信息港小镇成立专班领导小组,并将小镇作为主要建设主体。领导小组由小镇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朱春波担任组长,副总经理闻春虹担任副组长,由信息港发展中心各部门领导担任专班领导小组成员,根据各自职责,分类指导推进信用园区建设。同时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信息港,承担信用园区日常建设工作。

(二)推进责任落实。信息港小镇建立信用园区推进工作机制,按照全省“信用+社会治理”试点工作要求,扎实推进项目建设。落实专人工作制度,对项目的关键技术问题、阶段性成果及最终可达到的成果等问题进行把关;设置管理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负责实时跟进项目建设进度、组织汇报等工作。

(三)加强要素保障。制定各领域信用应用场景及激励机制,为信用园区建设工作提供政策保障。强化资金保障,用于项目建设;强化人力供给,各职能部门全力配合工作,在人力资源调配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项目试点顺利实施、圆满完成。

三、“信用+园区”建设完成情况

(一)迭代“信用园区”数字化监管与服务平台

1.升级数字化平台2.0版。基于2020年年底萧山信息港小镇“信用园区”个人钱江分应用场景的实际落地,为强化和完善信用闭环管理的顶层设计,2021年年初小镇着手迭代升级“信用园区”企业管理数字化平台2.0版本。

2.建立数字化管理机制。建立信用信息归集、信用承诺、信用修复、信用提升等工作制度及企业信用分运营机制,全面挖掘和分析企业信用数据,建立园区企业全生命周期信用档案。

3.优化“萧山信息港企业分”。基于“信用园区”2.0平台,根据“信用园区”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模型图形分布,进行企业形态定义,优化企业信用形态特征,建立企业信用身份证,打造“萧山信息港企业分”品牌。

目前萧山信息港小镇“信用+园区”大数据平台已正式投入使用,该平台以“一体两翼”的整体架构进行设计。

“一体”即信息港“信用园区”专题数据库,整合省、市、区各级政府单位的公共信用大数据,对接园区企业的水电房租物业费等信用数据,同时结合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的数据资源,从531X工程企业信用评估、企业基本情况、企业司法风险、企业特点资质、企业潜在风险、企业综合社会评价六大信用评估维度搭建园区企业信用评分模型和信用环境监测的数据基础。

“两翼”即搭建园区信用监管平台和信用服务平台两大端口,分别服务于园区管理方和园区企业。信用监管平台(园区管理端):园区管理端是为园区管理方提供的日常信用监管工具平台,通过地图围栏技术和数据归集整合,建立园区企业信用档案库,可以通过信用监管平台可以随时查询园区企业信息和信用评分,进行实时监测。信用服务平台(企业端):企业端是为企业提供各类信用服务的统一窗口,企业通过手机移动端,可以查询自己的信用档案和信用评分,针对自身的信用分情况进行信用提升、信用修复,同时也可享受各类“信易+”服务。

(二)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机制

一是开展全流程的园区信用服务模式。信息港小镇围绕企业入园前筛选、在园监控、专题服务及退出管理等,采取信用承诺、信用数据定期整理、定期报送、即时更新和信用修复等方式,形成入园-运作-市场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二是开展全产业的信用监管模式。以企业为中心,串联起产业链上下游相关法人、专业服务机构等市场主体,实行全产业连带监管。三是完善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机制。依据“萧山信息港企业分”及园区企业整体信用分布情况,合理确定企业信用评价等级,从而提供差异化园区服务和分级分类监管。针对信用良好的企业,提供政策激励、减少检查频次等激励措施;针对信用较差的企业,实行重点监管、信用修复提醒,集中辅导,有效提升信用等级。

(三)拓展“三大领域”协同联动的信用应用体系

基于“信用园区”数字化平台集成功能,小镇将持续拓展推出多领域信用应用场景,形成以行政领域为主、社会和市场领域协同的信用多联动场景应用体系。

一是行政领域。行政领域涉及到的是完全由信息港自己管理的事务,具体表现为园区管理方面的工作。为在行政领域营造诚信氛围,信息港小镇在个人钱江分应用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了一些“信用+”场景,包括“信用+宣传”、“信用+创新券”、“信用+租赁”等应用场景,由此激励园区企业诚信经营,激发园区企业创新创业群体活力。具体的优惠政策如下:

二是社会领域。社会领域涉及的是园区企业及企业员工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停车、消费娱乐、医疗健康等方面。为此,信息港推出了“信用+泊车”“信用+消费”、“信用+医疗”场景、“信用+消费”等应用场景。针对信用优秀的企业,通过不同的奖励措施,一方面能够将信用变现(信用资本转换为财富),降低企业创业成本,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园区营造一个良好的诚信氛围。

三是市场领域。在省、市、区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金融举措基础上,信息港提出了“信用+金融”场景,针对园区中小微企业的共性,特与杭州联合银行共同打造个性化园区普惠贷和人才贷,无抵押纯信用,减轻企业融资负担,同时打通杭州e融平台,为企业提供多渠道信贷服务。

两年多以来,信息港在惠民惠企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扩大信用建设应用成效,正在以各信易+服务应用场景为抓手逐步实现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的双赢局面。在个人分领域累计有2万余人申请并享受到信易+服务,在企业分试行的近半年以来,近100家企业申请并享受各项惠企服务。

四、“信用+园区”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打造以信用服务产业为核心的信用文化高地。基于“信用园区”数字化监管与服务平台的建设,小镇将进一步打造信用体验中心,为此小镇积极洽谈引进中国人民大学吴晶妹工作室、有数科技等信用服务产业机构,打造信用文化和信用体系特色宣传基地,定期组织信用信息建设和信用培训等活动,引导更多园区企业及员工积极践行讲诚信、守信誉、重践诺。开展企业信用特色群团活动,完善企业内部信用文化体系,鼓励企业内部建立员工信用制度。

二是持续深挖多领域信用应用场景。小镇为全面打响萧山信息港小镇“信用园区”品牌,将坚持深挖信用应用场景。继2019年率先推出一系列信用应用场景,经过两年的持续拓展提升,截至目前已推出信用+创新券、信用+租赁、信用+消费、信用+宣传、信用+服务、信用+车位、信用+医疗、信用+旅游、信用+就业、信用+金融等十大应用场景。未来,小镇将在商配、健康等领域探索更多更广泛的企业信用分应用场景。

三是持续宣传以扩大信用园区影响力。小镇充分发挥信用体系平台作用,以全员力量,形成网格管理,地毯式推广平台应用,全面提升信息港小镇群体信用意识,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信用体系影响力,以无形价值促有形价值,全面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创新示范园区;同时将定期总结经验进一步规划平台后期升级需求,力争打造全省“信用+园区治理”新标杆,努力争创全国首家“信用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