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用应用 > 典型案例 > “信用+社会治理”试点案例
衢江区综合试点

一、场景介绍

衢江区作为“信用+基层治理”省级综合试点区,坚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聚焦“四横四纵两端”总体架构,将信用与智慧治理、智慧服务相结合,应用到基层治理的各方面全过程。围绕省信用“531X”工程,创新衢江信用“1134N”评价体系。即以“信用智治”为目标,“信用评价”为核心,涵盖农户、商户、企业3类主体,以信用监管、社会治理、金融服务、便民惠企4大模块为基础,打造信用服务、民生服务、金融服务等N个应用场景。推动集群信用建设,优化整体营商环境,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二、主要做法

(一)科学设计评价指标。针对农户、商户、企业三类主体构建个性化的评价模型。通过6个维度一级指标,主要从主体信用、履约能力、遵纪守法等方面进行模型搭建,并细化二、三级指标。评分采用千分制,根据评价结果划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待改进四个等级,实行蓝绿黄红“四色码”管理。

(二)动态归集信用数据。通过数据共享、巡查上报、自主提交等三种方式进行数据归集,实现诚信档案动态更新。目前,系统已成功申请省、市、区三级107个数据源,完成农户16.21万户、商户1.49万户和企业393家信用评价。

(三)多跨联动协同机制。前期,对准数字政府重大应用“一本账S1”——浙里信用监管与服务应用,区级层面联合下发6份文件夯实工作保障机制,指导乡镇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村民自治的融合应用,形成各具特色的“信用+基层治理”格局。如,“莲花”指数、“映山红”指数、“信安”指数模式,通过发放莲花币、积分兑换实物、高分者优先推荐入党入伍、村播带货等激励手段,大幅度提升村民获得感,助力乡村治理模式转型升级。

三、应用成效

(一)信用信息“码”上看。设置不同角色登录,查看不同信息。如商圈智治做到一店一码,扫码亮信,特色商品、店铺环境、诚信档案等一览无余。乡村智治接入“村情通”(邻礼通)、“智慧门牌”等高频应用,农户实名登录后可查看自身信用状况,包括信用码、信用分记录、“信易融”额度等信息。园区智治为便于企业了解园区动态、企业政策、信用状况、风险舆情等信息,主页包含园区公告、园区一览以及优信企业展示等功能。

(二)基层治理“码”上管。系统生成“可视化”电子地图,全面展示各乡镇信用状况、行为监管、重点关注人员、风险标签等信息。并链接推送各基层治理平台,基层执法人员分级分类确定日常巡查频次和抽查比例。结合我区“一支队伍管执法”、“综合查一次”等改革,疑难事件可流转“掌上指挥”,以临时线上专班形式,实现“两难”事件处置。4月22日,我们已在“浙里办”上架服务端,群众可直接提交投诉举报信息,工作人员即时通过“浙政钉”进行受理。群众可随时查看办理流程,并对结果进行“好差评”,生成管理人员星级排行榜,作为基层四维考核的重要依据,促进执法人员在执法方式、执法态度、执法效率上加强自我提升。

(三)金融服务“码”上贷。将金融风控模型嵌入信用评价维度,助力辖内金融机构根据评价结果向农户提供最高30万、商户50万、企业300万的“无感授信”额度,并实行最高10%的差异化优惠利率。同时助推金融机构不断丰富“信易贷”产品,着力破解三类主体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截至2021年底,区农商行开展信用智治普惠金融授信13.41万户,金额135.72亿元,累计发放贷款28976笔、金额28.93亿元,其中通过“衢融通”平台发放小微企业贷款1563笔,金额4.14亿元,累计为三类主体减少124.2万元贷款利息支出,为衢江经济主体特别是疫情期间复工复产构筑了坚实堡垒。

(四)便民惠企“码”上享。整合党建、为农、便民、亲商等系列内容,打造集示范展示、报事报修、优惠核销、积分兑换、信用修复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诚信驿站”。联合教育、卫健、文广旅体等部门,推出城市停车、景区门票、图书借阅等11个领域守信激励措施。如对接智慧停车收费系统,实现信用绿码以上农户停车无感支付、自动打折、欠费提醒等功能。并向景区、酒店等场所提供扫码核销平台,一键完成身份认证、折扣分析、数据上传和后台统计等。目前,全区已有800余人次享受不同的信用红利,全区108家优信企业中有35家优先享受2022年政策兑现,累计金额78万余元。

四、下步计划

(一)探索风险预警协同应用。前期已建立农户、商事主体(企业)画像系统,完成风险指标提取、标签库设置,下步将采用协同过滤算法,分析预期行为,通过红、黄警示实现信用风险预警结果输出,为社会风险研判和区域社会治理能力提效注入“信”动力。

(二)打造信用共富联合体。一是夯实农村信用建设基础。迭代升级农村示范主体评价方式,合法合规推动村级自治体系落地。持续推动“信用+基层治理”实战应用,在原有莲花乡村未来社区、大洲镇、全旺镇等基础上,新增横路贺邵溪等地作为试点单位,逐步扩大应用覆盖面。开展扶贫脱贫失信专项治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二是探索助企纾困新模式。全力以赴做到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两战赢”。探索运用纾困普惠金融服务方式,加大受疫情影响行业企业的帮扶力度;通过信用提示、信用约谈等柔性监管方式,积极引导和督促因疫情原因失信的企业撤出失信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