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用应用 > 典型案例 > 新华信用杯优秀案例 > 第三届 “ 新华信用杯 ” 获奖案例
温州金融综合服务平台 打造信用“融资畅通”新样板

 温州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于2020年12月上线以来,平台以数据共享和信用评价为核心,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技术支撑,累计为超过34000户企业提供超过1000亿元融资服务,全市同期信贷增量占比超40%,占全市有贷户户数近1/2。资金价格较平均利率降低0.16个百分点,融资时间缩短一周左右。平台的建设为下一步温州申报全国金融信用建设示范区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重大需求

(一)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法治体系”;省委袁家军书记强调“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升级版,加快构建数智化区域金融运行体系”;第十二届九次市委全会要求,打造全国一流的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温州市作为全国首个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在深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需先行先试。

(二)信息不对称成为企业融资难点问题。一是破解小微企业融资贵的需求。金融机构在进行“尽职调查”时仍需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变相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通过金融机构的充分竞争,帮助小微企业贷款“货比三家”,有效解决融资成本下降的问题。二是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需求。金融机构多,金融产品多,小微企业挑选适合自身的金融产品难,企业寻求金融服务更多依赖“熟人”介绍与服务,需尽快搭建一个线上“金融超市”,为小微企业破解融资难拓宽渠道。三是破解小微企业融资慢的需求。金融机构在提供融资服务时往往处于主导地位,缺乏对金融服务定量的反馈评价机制,亟需通过全流程管理的方式对金融服务成效进行评价与指导,进而提升金融服务的质效。

(三)政银企金融服务联动缺乏有效的桥梁。一方面,政府部门服务渠道需提升。存在服务方式传统、数据共享能力弱、与银企之间互联互通不足等问题,需要搭建一站式的高效协同平台,共享部门间救助信息,通过数据智能分析实现服务与支持。另一方面,第三方机构参与较弱。第三方金融服务资源仍比较分散,需要搭建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便利的融资服务平台,积极引导金融服务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二、主要举措

(一)以数据归集为基础,构筑平台信用服务能力。根据需求,在实现融资对接功能的基础上,重点推进信用评价、培育池、信用立方等信用相关功能建设,联合市发改委、市人行、温州银保监分局、市大数据局等28个部门,对接87类超6000万条企业信用信息,清洗入库近5000万条。针对需求开发建设企业端、银行端、政府端,并在浙里办、浙政钉、温州数字经济门户上线。

(二)以推进平台应用为抓手,强化政银企信用联动。制作短视频、宣传海报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新闻媒体等渠道向企业广泛宣传平台信用能力;开展平台服务月活动,通过组织业务培训、问题梳理、设备整合等方式提升金融机构信用服务能力;开展业务大比拼活动,精准服务优质企业,提升服务品质。

(三)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实现信用输出的多跨协同。与国家信易贷平台、省金综平台、省贷款码、信用温州、企业码、帮企云以及各县产业大脑等平台对接,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纵向贯通,多部门横向互联局面。

三、机制创新

以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载体,聚焦普惠金融服务中的难点堵点问题,践行数据有价值、信用可变现、融资高效率理念,以银企双向选择模式促进金融机构充分竞争提高融资对接活跃度。一是搭建“培育池”功能拓宽金融机构获客渠道。一方面结合经信、商务、科技、发改等部门提炼的优质信用企业名单,并以深度融合温州“金融大脑”风险指数为底线,建立平台“培育池”名单。另一方面,通过系统派发、线下服务等方式向金融机构推送“培育池”企业信息,为金融机构拓宽获客渠道的同时,提升信用良好企业的金融服务获得感。二是构建“信用立方”功能加快企业融资获得速度。通过持续推进数据整合与运用,实现五力评分(资本实力、运营能力、发展潜力、偿付能力和盈利能力)、央行评级、商业银行评级互通等功能。通过对企业担保数据分析构建担保关系图谱,形成多维度、多方位的综合评价和风险预警,为办理融资业务提供信用数据支撑,助力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形成失信者寡助,守信者多助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三是实现“助贷服务”功能提高融资效率。与电子证照(市监局)联通,将原先企业营业执照相关信息手工录入转变为秒速对接;联通不动产抵押登记系统,通过实现查询、评估、登记等功能,将原先跑银行、跑房管、跑银行三个阶段转变为银行一次性办结,以流程的信息化切实提高融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