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太感谢了!”近日,嘉兴市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在南湖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的帮助下完成了企业信用修复,赶上了企业的资质升级。
原来,一年前,该企业因未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日常管理制度,受到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的行政处罚,导致在浙江省信用系统中存在不良记录,影响了资质升级。正当企业主为此苦恼时,南湖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主动上门对接信用修复服务,帮助企业解了燃眉之急。
守好信用修复底线
信用修复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机制,是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的重要环节。为助力营商环境整体提升,虎年春节后首个工作日,南湖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就出台了十项举措,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其中实施企业信用修复就是为企业排忧纾困、助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连日来,该局坚持公平公正理念,借助浙江省政务平台,根据《浙江省公共信用修复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对2020年以来存有行政处罚记录的企业单位进行全面排查,严格按照信用修复实施标准,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企业,列出清单,由属地分队主动上门了解情况,送上信用修复政策。工作开展两周多以来,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企业285家,已上门服务196家,提交申请材料40家,完成修复29家。
当然,失信企业要达到一系列硬性条件和标准,才能开展信用修复。比如:申请人不能属于严重失信主体;一般失信行为须为自不良信息认定之日起满一年以上,并将行政处罚决定明确的法定责任和义务履行完毕,社会不良影响基本消除;自行政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至申请信用修复期间未产生新的记入信用档案的同类不良信息方可修复。
“守好底线就是明规矩、守边界,只有区分违法失信不同情况,构建相应的修复条件、程序和方式,才能防止‘守门人’消失或虚设、让‘信用’之门任人随意进出。”南湖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吴益民表示。
让“摘帽”企业重新焕发活力
“我们企业在2020年的时候,因为没有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被行政处罚,虽然缴纳了罚款,也补办了证件,但受处罚的记录作为不良信用一直存在,不仅限制了企业的贷款,部分合作企业也对我们产生了质疑。”已于日前提交申请的嘉兴某针织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一接到新丰分队信用修复的电话,马上就按照要求备齐了资料。“这次信用修复,帮我们摘掉了‘失信’帽子,我们就能更好地开展生产和经营业务了,真是一场‘及时雨’。”
为了让企业早日摘掉“失信”帽子,轻松上阵,南湖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开展“线下”代跑服务,同时开通“线上”指南,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加速修复进程。一方面,将“信用修复”实操指南上传至局官方微信公众号,企业可以一键获取,提升了企业材料准备的准确度。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一键直呼享受分队的“线下”代跑服务,由执法队员上门检查和收取信用修复材料,确保材料能以最快方式送达修复。
“执法队员一对一地告诉我们要准备哪些材料,如果不清楚,还有公众号的指南,要哪些资料一清二楚,还有相应分队的联系电话,我准备好了,只要打个电话,他们就像‘快递员’一样上门为我们服务,我们反倒不用跑,真的很方便!”回忆起信用修复的过程,该公司负责人连连点赞。
让信用修复激发出更多正能量
对于一些失信企业来说,信用修复就像一场“及时雨”,为其指明一条重塑信用的道路,有利于营造包容有序的营商环境。
“现在口腔诊所越开越多,竞争压力很大。我们之前因为堵塞安全出口被行政处罚,影响了信用等级,对我们招聘、招揽顾客都有影响。这次信用修复,帮我们去掉了‘污点’,对我们帮助很大。”完成信用修复后某口腔医院负责人感触良多,“我们肯定会珍惜这次机会,也记住这次教训,在以后的经营中,认真学法,主动守法,做到诚信经营。”
除了为符合信用修复条件的企业解读政策、代跑帮办外,面对企业涉及一般失信行为的行政处罚,南湖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在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之际,会同步告知企业信用修复政策,防止企业“破罐破摔”,在符合修复条件后,主动提醒,实现“政策解读前置+期满告知提醒+政府主动代跑”,真正为企业办实事、办好事。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法治经济,优化诚信营商环境是基础。开展企业信用修复工作,我们要在权责边界内施展好‘拳脚’,信用修复的目的是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市场活力,绝不是简单的‘洗白记录’和‘退出惩戒’。”吴益民认为,信用修复为失信主体提供了纠错的制度化渠道,从深层次上助力推进诚信社会建设,激发出了更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