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建设万里行 浙江在行动】浙江宁波:魅力甬城,打造“信用城市”新名片

源点注:宁波市落实国家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加快打造“信用宁波”升级版。

编者按:“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方式要由原来自上而下的指导推动,转变为自下而上的总结推广。”在刚刚结束的2021年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信用门户网站和全国中小微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建设总观摩视频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八个全面提升”。怎么做?怎么做的更好?入围总观摩的16个地方信用平台网站、12个地方“信易贷”平台或许可以寻得一丝“亮光”。以此次为契机,源点信用将相关地区典型经验做法整理宣发,供广大信用工作者学习借鉴。

 

本次观摩会,宁波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以90.6分城市组第二名的成绩,荣获全国“示范平台网站”称号近年来,宁波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信用“531X”工程,以“高效协同、整体智治”信用数字化应用为目标,加快打造“信用宁波”升级版,为全面实现市域治理现代化、加快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提供强有力的信用支撑和保障。

 

一、一体贯通,信用平台“全面升级”

 

一是迭代升级信用平台。宁波自2015年起,按照“两网两库”的总体架构建设“一体化”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实现国家、省、市、区县四级平台全贯通,服务线上线下全覆盖,成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的总枢纽和信用服务的总窗口。

 

二是优化完善信用网站。“信用宁波”网站开设信用查询、公示、联合奖惩、信易贷、信用立法等23个一级栏目,依法公开政策法规、工作动态、工作指南、典型案例1.5万条,提供信用查询、异议、修复、信息自主上报等信用便捷服务1960万次。2021年上半年,根据国家要求完成公共信用报告标准化改造、实现异议修复结果与国家同步,在“风格一致、栏目一致”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功能数据一体化”。

 

二、依法依规,信用数据“应归尽归”

 

一是依法归集信用数据。构建以数据清单为基,数据目录、数据治理、数据标准、数据安全系统为支撑的四位一体数据归集体系。累计归集信用信息10.27亿条,为2000万自然人、125万法人和其他组织建立公共信用档案,实现信用主体全覆盖。除常规信息之外,依法归集水电气、社保、纳税等8类特定信用信息近900万条,支撑“信易贷”产品开发并向国家平台全量共享。

 

二是严格把控数据质量。平台应用基于目录树的数据清洗技术全方位把控数据质量,前端通过配置数据规则自动清洗不合规数据;后端利用数据探针技术进行多源交叉验证,自动研判数据漏报、迟报情况。积极构建异常数据评估机制,实现对问题数据的机制化反馈和高效化处置,已累计处置29.3万条异常数据,确保数据可用好用。建立健全“双公示”数据自查自纠机制,通过系统比对、台账抽查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数据,定向推送至源头部门整改,全面提升信息合规性、及时性、完整性。

 

三、探索创新,失信治理“宁波解法”

 

开设失信治理专栏,加强典型案例曝光和失信名单公示,并设置线索举报通道,接受社会举报,流转部门处置。网站累计公示许可、处罚、红黑名单及承诺信息1252万条,创新公示“不诚信诉讼名单”“自动履行名单”“屡禁不止屡罚不改名单”等信息7729条。以法院判决不执行领域为例,宁波开辟了一条以“自动履行为主、强制执行为辅”的执行新路径,打造三个“全国首创”。

 

一是首创将全国900万失信被执行人信息落地平台。实现对失信被执行人“自动识别、自动拦截和自动惩戒”,惩戒次数达52.6万次。

 

二是首创自动履行正向激励。推出诚信履行贷,累计发放自动履行证明4015份,已对法院推送的诚信履行主体授信3.96亿元。全市案件自动履行率同比上升2.07%。

 

三是首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修复。对具有履行意愿但暂时缺乏履行能力的当事人予以鼓励扶持,提高当事人复工复产、自救自建能力,完成信用修复3394件,修复后履行标的额6.35亿元。此外,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全国首个关于自动履行机制的决定,支持法院创新提升治理成效。“信用+司法执行”相关做法得到最高院的肯定,并被写入2020年最高院工作报告。

 

四、分级分类,信用监管“有的放矢”

 

一是推进分级分类信用监管。以评价定基础、以协同促高效,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助力“放管服”改革。宁波市信用平台定制化、标签化共享公共信用数据,构建公共信用和行业信用相融合的评价体系,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覆盖62个领域。以口岸领域为例,将公共信用评价纳入行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实施差异化监管。A类企业平均查验率低于1.7%,D类高达80%;口岸通关效率明显提升,2020年底进出口通关时间相较2017年分别压缩79.1%和90.3%,处于长三角地区领先地位。

 

二是强化重点领域信用监管。出台合同履约信用监管指导意见,建设监管系统,归集政府采购、工程建设、土地出让等领域的合同信息6.4万条,实现对合同及履约数据的标准化处置分析,并开展全流程信用监管。其中,在能源保供方面,开设煤炭、天然气合同跟踪系统,归集全市11家统调电厂的购销合同信息,截至目前,所有签订合同履行情况良好。

 

五、示范带动,信用应用“惠及民生”

 

落地“信易游”“信易贷”“信易办”等40个信用惠民应用场景,为信用状况良好的市民提供便捷服务,让群众享受“信用福利”。

 

一是“信易贷”。信用平台全量数据推送至宁波“信易贷”平台,支撑信用产品开发,信易贷规模达1870亿元。平台建立风险缓释机制,设立融资担保代偿基金,已为1万多户小微主体共担信贷风险,获贷金额超过200亿元。平台为金融机构量身定制信用工具,华夏银行等多家银行陆续接入,创新开发基于公共信用数据的“信易贷”产品和服务,为9316户授信达2.35亿元。

 

二是“信易办”。以信用手段实现“政策补贴秒兑付”,信用平台机制化开展信用核查,自动筛选符合政策兑付的市场主体名单,市场主体无需提交证明材料,一纸承诺、一键点击即可快速到账,构建了“核查-承诺-履约”的应用闭环。截至目前,已实现政策兑付总金额130.68亿,惠及全市50万家企业和8777人,兑付履诺情况记入相关主体信用档案。

 

三是“信易保”。上海保交所在宁波市设立全资子公司中保科联,依托市信用平台开发“宁保分”,为全市保险公司开展承保、理赔提供信用风险提示服务。

(来源:源点信用)